
返回上页
关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有这些观点
【概要描述】 在2023年7月15日问止AI中医大脑临床5周年庆暨问止精一书院中医药文化传承2周年庆
关于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有这些观点
【概要描述】 在2023年7月15日问止AI中医大脑临床5周年庆暨问止精一书院中医药文化传承2周年庆
在2023年7月15日问止AI中医大脑临床5周年庆暨问止精一书院中医药文化传承2周年庆现场,有一场“大咖对话”,论及中医的传承、行业的发展,还有最近很火热的中药材大幅涨价事件,由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问止中医CEO崔祥瑞客串主持人,由艾丰经济发展研究院秘书长蔡励、深圳市卫健委中医处副处长张文、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弟子李德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大健康智能研发中心主任李金华、品牌中国栏目及CCTV《民族品牌·荟萃闪耀》专案总制片人丁庸参与。
主持人崔祥瑞:我们大咖对话环节,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问题进行简单直接的对话。我们直切主题,直接讨论一些干货的内容。第一个问题,我们先从中医药的顶层设计开始,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抛给蔡励秘书长。因为蔡先生主要是工作在经济研究领域。过去很多年,我们正真看到国家对于中医药发展有很多产业政策,那么对于中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及落实到产业层面的措施,你有什么观察?
蔡励秘书长:曾经在1929年,有人在第一届中央卫生会议上提出要取消中医。身处上海的中医团体立刻号召全国中医,请求立即在上海召开中医界的团体代表大会,以现实根基与历史传统为切入点,停止了这次活动。2014年农工党中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起并主办中医科学大会。以“科学认识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为宗旨,奠定了中医科学的理念。
随着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的开展,报告交给习后,中医药得到了党中央的格外的重视。习讲:“中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奠定了一个高度。
所以说,政府格外的重视,加大了对中医工作的支持力度和投入,为中医的事业创立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021年、2022年、2023年的年初,分别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比如2011年的《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的国务院文件,基本上把推动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参与实践,提到了国家的战略层。
在2022年发布了《“十四五”中药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是国家。今年的2月国务院又发布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方案,更进一步提到我们到2025年要加快建设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明显提升中医药的防治水平,增强中医药的综合服务能力。
提高中医药科技发展能力这一点上,我们问止中医正好就迎合了这个大的趋势。问止是中医药创新的一个领军企业,要感谢林大栋教授,感谢崔祥瑞CEO。今天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林大栋教授,但是仰慕已经5年了,从崔祥瑞CEO创立问止中医开始,就看过你的书、听过你的课,但是仅在网上。
由于你们这些有心之人,所以使国家的政策能够实施起来。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国家方面不仅前瞻性地加大了政策支持和力度,也在致力于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一带一路就是很好的平台,中医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
我们把中国台湾的资源,把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等的中医资源,全部融合在一块,形成的中医大脑,它的优势是一般的科学单位不能够比拟的,它的效果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努力推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鼓励各个地区院校设置中医药专业,促进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这一块就是加强中医药的人才培训,而我们今天精一学院的第五期开学,就是中医药传承的具体实践。我祝贺你们,也祝贺我们所有的学员,为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你们应有的贡献,谢谢。
主持人崔祥瑞:感谢蔡秘书长的精彩发言。我们正真看到国家在这么多年来,确实非常用心地发展中医药事业,但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中医药的传承困难重重。那么,
第二个问题就抛给李德民院长。李院长一直奋斗在中医传承的一线。那么您认为,为什么虽然国家一直在推动中药发展,但是中医的传承却始终困难重重呢?
李德民院长:大家好,我叫李德民,是我们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人、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的弟子,现在担任的是吕炳奎中医学术传承工程委员会的主席。我非常激动,也很谢谢崔总的盛情邀请,能够亲自到现场,感受到我们精一书院五期的开学典礼盛况。
我2009年和倪海厦先生相识,但不幸的是,在3年之后,也就是2012年,他离开了我们。这次我来到深圳,再次见到了林大栋博士,我们一见如故,我很谢谢倪师和林大栋以及崔总对中医这种传承的精神和不懈努力的情怀,非常感动。
我的恩师吕炳奎先生也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不停地奋斗。面对中医药的传承困难问题,我们应该加强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建设,加强对药材质量的监管,加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自信,逐步推动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
主持人崔祥瑞:感谢李院长的解释。我们同样这样的一个问题,也抛给李敬华主任。李主任在中医科学院也承担了硕士、博士的教学任务。关于您在体制内观察中医传承,目前有遇到什么样的挑战?
李敬华主任:谢谢主持人。我刚才听了李老的发言,也是非常受益。我本身是搞中医信息化研究的,关于传承方面有一点小的心得跟大家一起分享。我认为中医的传承和创新,其实是中医发展的两大主题,传承是根本,创新是围绕着现代发展的所需。那么面对传承,我们实际上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文献传承,我们中医很多人都要著书、立书,我们很多的中医爱好者大部分会选择不同的书去阅读。
第二个层次就是口耳传承,中医学习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时候,是要有师父的,不然始终是在门外去徘徊,不得其要。
第三个层次就是体悟传承,中医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个人一定是要有思想上的一些领悟,才能够登堂入室,所以我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就是学中医药要逐渐由低而高,才能登堂入室。也希望我们大家通过精一书院学习中医也要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提高。谢谢。
主持人崔祥瑞:刚才李主任提到的文献传承,是一个非常好的点,相信中医药信息所应该也做了很多中医古籍的复原和电子化的工作,这对我们的中医药的文化传承有很大的价值。
我们精一书院,也给大家开发了很多电子版的课件,包括在有一些孤本、在国内见不到的、流到海外市场的中医经典古籍,我们也把它电子化了。
说到中医国际化的问题,我这样的一个问题就问丁庸先生。在网络上有一种声音叫做“除了中国人不相信中医,其他几个国家的人都信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句话,这就很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那么您从媒体人的角度,有没有观察到这个现象,以及为何会有这样的现象?
丁庸制片人:我们大家都知道前半句,但不知道后半句。墙内开花墙外香,后半句是“站在树下不觉香”。
大家都知道有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埃及、罗马、印度。随着历史的变迁,后三个古国的传统医学体系均所剩无几,唯有我国的中医药体系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不仅为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健康的保障,而且正在大步走向世界。
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便已传播我们的邻国,比如像日本、韩国、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随着古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中医药逐渐被华商、华人远播至欧洲诸国。
近期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启动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报道,在大陆上沿途传播我们的民间传统文化,尤其是我们的中医药,或者是中医药相关的一些治疗技术,都会随着我们丝绸之路的重组,这样一条光辉的大道,往全球去传播或者扩散。
今天参加了问止中医的这样一场盛会,我们问止中医目前在全国已经有了相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这么好的一个品牌,我也希望问止中医能加入新华社和央视组织的丝绸之路,共同传播中医文化。
主持人崔祥瑞:刚才丁先生讲的话题和蔡励秘书长讲的,通过一带一路做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对外输出,做中医药的文化自信,这本来就是我们该做的事情。
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兴起,一定是伴随这一个国家的国力的增强而实现的。在更早的时间,我们哈日、哈韩或哈美,那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几十年前,那些国家国力相对更强,但是放在如今我们大国崛起的时代之下,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正在发生。
下个问题就请张文处长来回答,张文处长有没有观察到一个现象,有一种说法叫做中医是贵古贱今的,比如认为古代的中医是最好的,从黄帝内经开始,一代不如一代,中医越来越差。
你在管理一线有没有观察到这样的现象?这是一个事实吗?另外一个话题就是中医与科技的结合,有两派的声音,一派人认为中医必须要做传统的、守旧的,古代是最好的、老祖宗之法不可破。另外一种说法是认为中医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您作为管理者的角度,您对这样的一个问题又有什么看法?
张文处长:主持人一下子扔了两个特别会造成争议的问题给我。有两个问题一谈就要打架,一个是政治,一个就是中医。
主持人给的这两个问题,可以用八个字来统一概括: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八个字我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但这八个字的精华,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并不是说经典的就一定是最好的,也并不是说现代的就已经是代表最科学的,所有的事情都要辩证来看待。
这八个字不是我提出来的,这是中央、国务院提出来对于中药事业传承发展中提出来的总的方针。说实话,我今天看到现场是很震惊的,没想到在疫情刚刚过去、刚刚放开的情况,竟然会有这么多的学员能够来到我们现场,有1000多名学员,线万的学员。所以我想借着机会,我也想多跟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一下我自己对中医的一些理解。
首先讲到政策问题,我想在跟在座的各位分享、学习三个重要的法律和法规。第一,最重要的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是我们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以来,到现在为止出台的第一部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法律。第二,大家都知道广东省是中医的沃土,广东省的中医条例在2021年发布实施。第三,深圳市从2018年历时4年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
关于师承方面,我们大家常常说优秀的中医往往在民间。中医药法规规定两类人能取得证书。一类就是实际从事5年以上、有两个医师推荐、有10名病人在居委会或者行政部门推荐证明信,可以报考中医专长人员的医师资格考核。第二类是无经验的,又十分喜爱中医的,能够最终靠跟师学习的这种方式,签订一个公证书然后跟师学习5年,能参加我们的师承考核。
李主任刚刚给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的关于古籍研究,我们深圳市有中医药博物馆。讲到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都知道中医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载体,也是打开我们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我们每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要对中医有信心,只有文化自信,我们的民族才能自信。
主持人崔祥瑞:谢谢张处长的回答。进入下一个话题,大家最近应该有观察到中药在疯狂涨价?那么为什么中药会疯狂涨价?蔡励秘书长有没有相关的观察?
蔡励秘书长:涨价,是随着需求还有它的价值相辅相成的。我们现在有一种现象,注重价格过多,而对品质、道地药材、特色药材不够重视,这就造成了什么呢?对于经营者来讲,你价值不高,那么药材卖不出去,它没有利益;但是你品质不好,治不了病人,没有正真获得有效的需求,大家对中医的相信度就会降低。
这是一个矛盾,中国历来讲究的是道地药材,我们要在这个产业上要发展、要平衡。林教授今天所用的24健康锦囊课件,我翻了一下,所需要主要的药材大多数都是常用的、道地的。
在药材这一点上,我要特别说一下三年的疫情,锻炼了问止中医,也成就了问止中医。之所以这样讲,是我的亲身体会。去年最后一波疫情的时候,我正好在青岛,最后就是感染,把门一封,哪也去不了。一开始卫健委、社会服务都可以送医送药,但是真正放开以后,就没有防范了,因为防不过来了。没有办法,那只有靠自救。
后来我就给崔总发微信,崔总说我们深圳的药房现在已经关门了,好在北方药局就在青岛,距离我比较近,我通过线上诊治,两天解决战斗。我小外甥女接着又感染了,但是这样一个时间段青岛的药局北方药局也关了。怎么办?这时候就是靠朋友开了药以后,去到医院、到药房去抓药,抓药回来在家里自煎。但是自己煎的效果和我们药局熬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问止中医的服务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一个原因是在选药材的角度上就很重视。比如在采购前的检验检测、在采购中的检测,还有分类的管理,我亲自到北方药局去过几次,买的设备也是最先进的。
就从药材这一点的来讲,我们正真看到问止中医的这一点上给我们做出了表率。我们其他的中医药都像问止中医这样把住治疗关,价格就不是问题,因为你治好了病,比什么价格都好。
主持人崔祥瑞:谢谢蔡秘书长的发言。最近这一波中药材的涨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市场上有些游资在炒作中药材。
好多年之前有一波游资,正好就是炒作的文山三七,把三七的价格在短短半年之内炒到了3倍以上。我以为后面价格会回落,没想到基于当时的价格,这么多年还一直在涨价,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性将来中药会慢慢的贵。因为中药毕竟是天然药,这跟化学药还是不一样的。
我们也临近午餐的时间了,大咖对话环节我们就先进行到这里,我就把话筒交回给主持人,谢谢各位。
!